营口地方史话
当前位置:首页 > 营口地方史话
“梭鱼头、鲅鱼尾”不是说味美
  发布:2006-01-17  访问:18387
  

    老营口人常讲“梭鱼头、鲅鱼尾”,现在许多人以为是言其味美,实则不然。人们都知道,开河后最先捕获的鱼就是梭鱼,称之为,“净肠梭”。初夏捕获者谓之“麦黄梭”。捕麦黄梭之际正是大海市开始之时,等到捕鲅鱼时,大海市行将结束。故有“梭鱼头、鲅鱼尾”之说。
    营口临河近海,辽河口是适于浮游生物繁殖的海域。由于饵料丰富,鱼虾资源极其丰饶。营口是渤海辽东湾上最大渔场之一。每年春夏相交季节正是“大海市”之期。每到大海市山东芝罘(烟台)、威海、石岛、荣城、龙口等地渔船云集于此。真可谓“舟车交并、商贾辐辏”。据统计,当时营口一带有渔民431户,各种鱼船294艘。每年产黄花鱼80余万斤,鲙鱼30余万斤,以及其他鱼90万斤。虾类中青虾是开海后先趋于市,称“时虾”,夏秋之交的黄虾(花虾)可加工成海米“大如钱者”,其味鲜佳。毛虾体小,多制成虾皮。米虾制虾酱或提取虾油,是调味精品。大海市之时是渔民丰收季节,渔民谣说:“大舢板、小花鞋,出海先得拜小爷(指到鼋神庙上供)”、“捕啦鲈、打黄花、小满一到乐哈哈(鱼多)”、“一网金、二网银、三网打个聚宝盆。”
    大海市时也是海盗活跃时期。当时民国政府在营口设置辽宁渔业商船保护局。备有“镇海”、“安海”、“绥辽”、“开海”、“飞龙”、“快马”6艘炮舰和12艘巡船,配备鱼丁。每到渔季,渔业局派出士兵驾舰船出海巡弋。实际上以保护为名,行欺诈渔民之实。营口后河沿有专门经营鱼虾的商号元发京、三合顺、永德兴等34家之多,可见当年渔业之兴旺。

版权所有 © 营口市图书馆 辽ICP备2024028955号-1 推荐使用chrome浏览器